首页 > 党的建设

商洛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探析

发布日期:2013-07-13 15:39:13     来源:商洛水务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浏览量:34772

    农村饮水安全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。对我们商洛这个资源型、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问题相互交织的特殊地域来说,千方百计保障农村群众“家家用上干净水”,是水利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。笔者结合工作实际,对如何做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,就转变工作思路,改进工作措施,推动工程持久发挥效益、良性运行健康发展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,供大家讨论和指正。

    一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现状
    我市位于秦岭腹地,因境内商山、洛水而得名,辖1区6县243万人,总面积19292平方公里,地势西北高、东南低,呈掌状岭谷结构延展,并以蟒岭为界,南北分属长江、黄河两大流域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。全市水资源总量50.14亿立方米,人均占有量虽然达到2072立方米,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下垫面条件制约,水资源分布又极为不均,年际差别非常大,尤其是年供水能力仅占径流量的4.6%,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,广大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一直比较困难。

    1.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市历届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。从九十年代起,先后实施了“甘露工程”、“防氟改水”、“饮水解困”等项目,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吃水难。特别是2006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战略以来,市政府将其作为“民生八大工程”的重要任务,专门下发了《关于“十一五”期间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的实施意见》,并与各县区政府、市水务局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,积极实施项目优化整合,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,累计完成投资75965万元,其中中央投资46612万元、省级资金14832万元、市级配套2377万元、群众自筹12144万元,建成各类供水工程1659处,解决了136.12万人的饮水问题,农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卫生健康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,农村饮水已成为公共财政支农惠农最广泛的民生水利工程,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    2.项目建设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规范。在狠抓项目前期工作、积极争取投资计划的基础上,为切实加强农村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工作,我们坚持科学设计与客观实际相结合,按照中省相关规范要求,全面推行分级审批制度,工程初步设计由具备设计资质的专业单位编制,并对集中供水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、招标投标制、建设监理制、财务审计制和竣工验收制;分散的村级供水工程,要求择优选择专业施工队进行组织施工。同时,认真落实《陕西省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》,严把产权归属、管理模式、专管机构、维修基金、协会组织和水源保护、水质保障等关键环节, 农村饮水事业正逐步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。

    3.农村饮水事业驶上加速发展快车道。面对农村饮水工作量大、面广、战线长的实际,我们采取召开现场观摩会、定期和不定期抽查、并在全市范围评比通报等措施,下茬立势加快项目建设步伐。在此基础上,成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督察组,不定期组织专项督促检查,及时发现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,有力地加快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进度。同时,树立商州大荆、洛南古城、山阳漫川、商南清油河等10处精品样板工程,从规划设计、建设管理、外部形象等方面统一规范,进一步健全“政府监督、业主负责、监理控制”的质量保障体系,并由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给予重点指导,发挥了比较好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。

    4.工程建后运行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。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扎实有序实施,市水务局成立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,抽调5名业务骨干,专职专责做好项目规划、工程计划、建设管理等工作。全市7县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程专管机构和水质检测中心,组建供水站21个、用水协会1340多个,并对已建成的集中供水工程,按照属地管理原则,乡镇政府驻地工程由县自来水公司直接管理;联村工程依托乡镇水务中心成立供水站负责运行管理;单村工程成立用水协会,由乡镇水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。目前,全市已形成市水务部门、县区水务局、基层中心站、乡镇供水站、农村用水协会、村组兼职管水员共六级工程建后管护模式,基本实现了农村水务和农民群众“零距离”无缝对接,初步建立起所有权明晰、责权利统一、监管职能到位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、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。

    5.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不断加强。高度重视水源保护工作,要求所有农村供水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,落实插标亮界、设置隔离防护栏等措施,清除区内点源污染,避免农药、化肥等面源污染。加快备用水源建设步伐,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。积极配合卫生疾控部门搞好水质监测,并充分发挥水质监测中心的行业内控作用,加强对工程水源、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跟踪取样化验,逐步建立水质定期强制检测制度。同时,大胆探索创新,不少技术难题得到攻克破解。如商州区通过在水表井内加设防冻排空阀,冬季夜间将水龙头立杆内余水排空,有效解决了高寒山区水管冻堵问题,并获得商洛市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。丹凤县在商山供水工程中引进生物慢滤净化技术,在保障水质安全方面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
    二、存在问题及原因
    农村饮水事关人民群众最直接、最现实、最紧迫的切身利益。全省水利局长会议提出,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,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全覆盖,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%以上。如何紧抓机遇,乘势而上,下气力改善我市农村群众安全饮水条件,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。

    一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面临新的挑战。按照“十二五”规划,全市还有35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需要解决,这部分人多分布于边远山区或水资源贫乏地区,资金需求大,解决难度大。尤其是省政府确定的陕南移民搬迁、农村新型社区、小城镇建设等都对农村饮水工作提出新要求,急需研究解决,但依据目前政策规定,这部分项目缺少资金渠道。

    二是饮水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严重不足。随着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任务的不断加大,项目前期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量也持续增加,需要列支专门经费保障项目规划、工程设计等工作超前开展。加之现有的技术人员业务技能普遍较低,亟需落实继续学习教育培训经费,经过职工自学、脱产学习、集中培训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。

    三是工程建后运行管理有待不断加强。按照《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“十二五”规划》要求,所有县必须建立农村饮水专管机构。目前,我市六县一区工程管理机构均为临时内设机构,管理人员大多为临时抽调或从社会上直接聘用,人员素质差、工作待遇低、管理责任落不实。同时,各地在解决水价倒挂问题、落实维修基金制度和水源保护、水质保障等方面进展不平衡,还有许多工作要做。

    四是农村饮水项目投资标准仍显偏低。由于我市农村人口大多依山傍水居住分散,饮水工程普遍水源远、管线长、地形条件复杂、覆盖人口较少,直接导致工程却所需投资大、实施周期长、建设管理难,尤其是不少工程还需配备专门的水质净化、消毒措施,人均投资多在1000元以上,是现行标准的2倍,但目前国家给予陕南和关中同样的投资标准,势必造成部分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大,严重影响了设施效益发挥。

    三、对策与建议
    着眼建立起“规划科学、设计合理,水量充足、水质达标,水价到位、管理规范,良性运行、持续发展”的现代化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,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、用得起、管得好、长受益,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还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:

    一要狠抓项目前期工作,提升规划设计层次。严格按照省、市批准的规划,加大前期工作投入,落实专项经费保障,突出工程规模效益,大力发展集中供水,委托有资质、水平高的设计单位承担规划编制,实现前期工作常态化,确保规划设计高标准。把项目设计审批与计划安排紧密挂钩,对前期工作不到位的一律不予安排年度计划,坚决维护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和设计的科学性,以前期工作的深度促进项目争取的力度,推动工程建设的进度。

    二要严格基本建设程序,确保工程质量效益。认真执行项目建设“四项制度”,落实质量保证体系要求,注重“抓两头、保中间”,突出“取水源头”和“入户龙头”,保障“中间”输水管网工程质量。坚持点面结合、以点带面,继续推进农村饮水样板工程建设,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努力打造精品惠民工程。同时,深入工程现场,加大督查力度,推动建设进度,保障“三个安全”。

    三要创新运行管理机制,确保群众长期受益。按照省上要求,进一步强化农村饮水工程建后运行管理,扭住理顺管理体制搞活运行机制、规范建设程序、强化竣工验收“三个环节”,用好国家有关土地、用电、税收“三项政策”,落实组建县级专管机构、出台县区运行管理办法、制定市级维修基金制度“三个要求”,解决工程建后没人管、没法管、没钱管“三个问题”,达到让政府放心、社会满意、群众受益“三个目标”,确保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。

    四要高度重视水源保护,全力保障水质安全。所有城乡供水工程都必须划定水源保护区,插标亮界、设置隔离防护栏,加大污染源排查清理力度。积极加快备用水源建设,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加强与卫生疾控部门的水质检测合作,做好行业内部水质控制保障工作,凡新建工程都要配备相应的净水设施和消毒设备;对已建成的净化消毒设施不完善的工程,也要制定专门方案,尽快加以解决,真正让广大农村群众长久吃上“安全水、放心水”,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供水保障和支撑。

版权所有 商洛市水利局。未经授权禁制复制或镜像。

网站地图 丨 地址:商洛市北新街 134号 丨 邮编:726000 丨 网站标识码:6110000010 丨联系电话:0914-2389855

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55号 丨 ICP备案号: 陕ICP备202100624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