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党的建设

商洛市渔业发展调研报告

发布日期:2013-09-18 15:38:36     来源:商洛水务 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浏览量:36514

      渔业是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。渔业发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、促进农民增收、保障人民食品安全、保护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    一、渔业发展现状特点
    2012年,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048吨,比“十一五”末增长8%;水产品人均占有量0.84公斤,比“十一五”增长7.69%;渔业经济总产值5375万元,比“十一五”末增长75.2%;渔业养殖总面积8600亩;渔业人口3200人,渔业人口人均纯收入6551元,比种粮农民的收入4586元高出1965元。冷流水养殖、大鲵驯养等特色渔业经济迅速增长,成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。
    (一)渔业资源情况
   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,位于我国地理南北气候的分界线,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,有大小沟渠河流7.2万条,年平均总径流量64亿立方米,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.3公里。优越的地理位置、气候环境、水资源成为水生动物繁衍栖息的自然优势条件,也是大鲵、水獭、秦岭细鳞鲑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,为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种质基础。
    1、大鲵种质资源优势
    商洛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,具有丰富的大鲵种质资源和优良的品质。据调查,我市大鲵分布主要在丹凤县武关河流域上游的桃坪、峦庄、庾岭、赵川等地,洛南县的灵口、上寺店、庙台、洛塬等,柞水县的营盘、老林等地,镇安县的木王、月河等地,据专家估测,全市野生大鲵存活量总数在15000-20000尾区间。
    2、冷水资源优势
    商洛山大沟深,河流众多,水资源总量55.31亿m3,其中黄河流域6.67亿m3,长江流域48.64亿m3;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063m3,占全国人均拥有量2628 m3的78.5%,占全省人均拥有量1290 m3的159.9%,属于水资源较丰富地区。境内植被覆盖率高,涵养水源良好,由于有大量的植物的调节作用,使我市夏季气温不高,水温相对较低,有丰富的冷水资源和大量的温泉资源,这是我市渔业资源的一大优势。据调查,商洛全市尚有40立方米/秒流量的冷水资源有待开发利用,蕴藏着年产150万公斤优质冷水鱼的生产潜力。
    3、休闲渔业产业优势
    商洛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,已经形成了以金丝大峡谷、柞水溶洞、丹江漂流为主的10多个旅游景点,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4处,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,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处。从区位看,镇安、柞水靠近西安、商南靠近河南、山阳靠近湖北的中心城市,省际高速公路连接,交通便利,地理优势明显。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、区位优势以及商洛自然环境好之优势,依托“秦岭最美是商洛”的文化旅游品牌,实现旅游与餐饮渔农的有机结合,拓宽休闲渔业产业链。
    (二)重点渔区基本情况
    从调研情况看,镇安县和柞水县的渔业发展水平走在我市前列。
    柞水县,通过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,使全县特色渔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。截止2012年,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50亩,水产养殖总量230吨,优质鱼种比例达到86.1%,年渔业总产值达2850万元。其中流水养殖场5家,面积1万平方米,产量198吨;发展大鲵专业驯养繁殖场11家,驯养大鲵2万尾。柞水县还出台了《加快渔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》,将各项指标分解细化到各镇,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的渔业发展专项资金,为全县渔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    镇安县,近年来以甲鱼、虹鳟鱼、大鲵为主的特色渔业发展迅速。截至2012年,传统水产养殖总面积490亩,水产品产量400吨,渔业经济产值820万元,渔业户人均产值7800元;大鲵及冷水性养殖企业8家,养殖面积5.7万平方米,冷水鱼产量28吨,养殖大鲵数量2万尾;甲鱼养殖面积25亩,产量20吨。

    (三)渔业发展主要特点
    1、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山多地少是我市的基本市情,大面积发展池塘养鱼受到资源限制,发展特色渔业是我市渔业增速、增值的必然出路。通过结构调整,养殖模式已实现从过去单一的池塘养鱼、水库养鱼向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、山区冷流水养殖等特色渔业的飞跃,渔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,推动了现代渔业的发展。通过品种结构调整,从过去依靠草、鲢、鳙、鲤、鲫等传统养殖品种向大鲵、虹鳟鱼、金鳟鱼、鲟鱼、泥鳅等名特优品种转变,优质品种份额由30%提高到60%以上,使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总体上看,从过去片面追求“产量型”渔业稳步过渡到质量、效益和产量并重的“质量效益型”渔业。目前,全市已发展大鲵养殖公司32家,养殖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,大鲵养殖总量达到6万尾,投资规模超千万的养殖公司5个,有5个养殖公司连续4年繁殖成功,繁殖稳定,年繁殖大鲵苗可达1.2万尾以上,部分企业已具备商品大鲵上市销售条件,产业效益初步形成。全市建设标准化冷流水养殖场6个,养殖面积1.8万平方米,年产冷水鱼36万公斤。
    2、农民增收效果进一步明显。渔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,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,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据统计,全市渔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达6551元,比种粮农民的人均纯收入4586元高1965元,高出42.8%。重点渔村还带动当地服务业、旅游业发展,人均收入还要更高。
    3、民间资本投资热情进一步高涨。目前,一些离退休干部,外出务工人员,创业的成功人士,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回乡创业,在省、市《实施意见》下发后,纷纷将投资渔业作为二次创业首选。投资发展绿色、高效、附加值高的渔业项目热情不断加大。目前,全市新建大鲵繁殖养殖公司32家,冷流水养殖场6个,吸纳民间资本投资超过2.5亿元。民间资本正源源不断地向渔业行业聚集,发展前景广阔。
    4 、渔业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。市县政府《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激活了全市渔业快速发展,给渔民吃了定心丸。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《大鲵无公害工厂化驯养繁殖技术规程》、《无公害鳟鲟流水养殖技术规程》等五个规范,并将国家公布的禁用鱼药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等制作成制度牌,免费发放给各养殖公司,进一步规范了养殖行为。市县区先后成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,建立健全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和报告制度,落实了24小时值带班制度,水产品质量明显提高。
    5、资源养护力度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。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《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》及市委、市政府关于“生态立市”的战略方针,一方面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;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,三年累计向丹江增殖放流经济鱼类150万尾、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放流大鲵8050尾,保护和养护了水生野生动物资源;三是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,为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资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     二、渔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
    近年来,全市渔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,但是,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,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仍未打破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    (一)水资源利用率不高
    全市有宜渔荒滩荒水2万余亩尚未开发利用,池塘养鱼产量只有400公斤/亩,水库养鱼产量仅有80公斤/亩,不足发达地区的1/4,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不高。
    (二)渔业项目资金缺乏,地方财政投资少
    尽管渔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用十分巨大,但中、省投资项目偏少,政府拉动力有限。市财政和五个县区财政未设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,对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十分有限,影响和制约着商洛渔业的快速发展。
    (三)资源配置不合理,鱼种自给率不高
    长期以来我市渔业偏重于成鱼养殖而忽视了苗种生产,全市仅有两个国有鱼种场,设施老化,面积偏少,生产能力低下,初步测算,全市需常规鱼苗种约800万尾,产量不足100万尾;需冷水鱼苗种60-80万尾,全部靠外购。苗种供求矛盾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存在,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渔业发展和养殖效益。
    (四)渔业服务体系不健全,服务手段落后
    从机构设置看,市及五县区都按照渔政与水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机构设置原则,丹凤、柞水为综合服务站,普遍存在在编不在岗现象;从人员配置看,全市在编渔业干部职工54人,专业渔业技术人员仅9人,占16.7%,技术力量十分薄弱;从经费看,仅能保证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,日常办公都难以维计,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依然存在。
    (五)渔业基础设施落后,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
    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,全市渔业养殖设施普遍老化失修,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,苗种生产设施差,导致渔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,养殖池塘、大水面产量低,养殖效益低下,不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要求。

    三、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
    (一)实施渔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
    1、推进老旧池塘升级改造,增强渔业发展后劲
    加快推进池塘改造步伐,对现有3000亩老旧池塘升级改造,新建池塘按标准规范建设,按照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偿”的原则,实现集中规划、连片开发,规模化生产。实现鱼塘园区化、生产规模化、经营组织化、管理规范化,提高商洛渔业的产业水平,增强渔业发展后劲。
    2、着力发展特色渔业,推动现代渔业发展
发展特色渔业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,是我市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。
    大力发展山区冷流水养鱼:冷流水养鱼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。按照科学规划、标准化建设、政府引导的思路,有序推进冷水鱼流水养殖规模化发展,充分发挥冷水资源优势,逐步推动山区冷流水养殖实现产业化。力争3-5年,全市建设标准化冷水鱼流水养殖基地15个,养殖面积3-5万平方米,年产冷水鱼60-80万公斤,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。
    保护和开发并重,强力推进大鲵产业化发展:大鲵养殖是渔业行业高产、高效、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,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,坚持保护促开发,以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养殖业发展的原则,按照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做大做强大鲵产业。力争3-5年,建设规模化大鲵驯养繁殖基地60个,养殖大鲵30万尾以上,辐射带动2000户农民开展大鲵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,使大鲵成为促进农民增收、振兴渔业经济的重要产业。
    推进仿生态甲鱼养殖,叫响商洛甲鱼品牌。商洛甲鱼资源分布广,品质优良,肉味鲜美,营养丰富,享誉全国。以镇安甲鱼场、洛南灵口甲鱼场为龙头,推动池塘仿生态甲鱼养殖,扩大养殖规模,提高甲鱼品质,打造商洛甲鱼品牌,提速规模效益。
    3、完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,提高苗种自给率
    以市水产工作站省级良种场建设为依托,以配置县级鱼种场和苗种生产大户为重点,以稻藕田苗种养殖为补充,积极探索稳定大鲵、冷水鱼人工繁殖技术,提高繁殖数量。力争3-5年使全市苗种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尾以上,繁殖大鲵苗种数量达到30万尾,鳟、鲟等冷水鱼苗种数量达到230万尾,加强大鲵提纯复壮扩繁,彻底改变我市苗种供应不足、依靠外援的局面。
    4、大力发展大水面综合高产高效技术,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率
    按照小水库综合精养高产高效、城乡水源保护地净化养殖的思路,大力发展高效渔业思路。在商州二龙山、南秦,丹凤鱼岭,商南县河、试马等水源保护地水库通过设置网箱或自然放养等方式,养殖花鲢、白鲢、匙吻鲟等净化水质鱼种,既净化水质又增加鱼产量。充分利用各种水面,大力推广小水库精养模式,实施综合增产技术,大幅度提高水产品产量,使现有水面生产能力大大提高。
     5、打造山区特色渔业科技示范园区,促进渔业产业升级
    按照科学规划,合理布局原则,结合城市郊区、旅游景点渔业基地建设,着力打造一批以科技培训与示范、休闲度假、特色旅游、餐饮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,具有商洛特色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。重点打造商洛市费那渔业科技休闲示范园,力争用3-5年时间,建设8个渔业科技示范园区,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。
    6、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养护,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
   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,以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突破口,积极建设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、种质资源保护区。进一步规划完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秩序,积极开展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活动。注重加强渔业水域生态保护,坚决杜绝渔业水域污染和突发事件的发生,对自然保护区、种质资源保护区及本市五大河流等重点渔业水域开展水质监测,确保天然水域水质良好。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养护专项宣传和执法活动,形成主管部门强化监管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、人民群众自觉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,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。
    7、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双认证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,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影响力。
    鼓励水产养殖单位(户)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双认证工作,以此扩大商洛水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。推进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,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。力争在3-5年内,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25个,开展双认证15个。
    (二)健全完善渔业发展扶持政策,促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。
    1、切实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,落实好惠农惠鱼政策
    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好惠农惠渔政策,特别是要贯彻实施好省政府《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》(陕政发[2011]25号)和市政府《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(商政发[2012]35号)精神,增强渔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,明确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,理清发展思路。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意见。集中人力、财力和物力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、多管齐下,强力推动渔业发展。
    2、建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,加大对渔业的扶持力度
    建立健全“政府推动、市场拉动、政策扶持”的新机制,积极争取市、县级政府把渔业纳入农民增收规划,在本级财政中安排渔业发展专项资金,用于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。通过发展专项资金的建立,拉动社会投资,引导渔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。
    3、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
    紧紧抓住中央1号文件精神,主动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,强化政策性金融对渔业开发的中长期信贷,加大对渔民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扶持力度。做好《陕西省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》政策落实,规范申报工作程序,减轻渔农民贷款负担,为渔业软实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    4、建立渔业互助保险机制,提升渔业风险保障能力
    渔业是风险大、灾害重的产业。渔业互助保险是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、保障渔农生命财产安全,建立现代渔业和平安渔业的重要内容。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,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渔农互保意识,积极争取地方政策、财政支持,建立渔业互助保险机制,力争在“十二五”末渔民、渔船及养殖单位入保率达到60%以上,为广大渔民提供优质服务,提高渔业抵御风险能力。
    5、健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,提升服务能力。
   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渔政执法机构,稳定渔政执法队伍,配套完善执法装备,提高执法水平,为渔业发展提供保障。要建立健全渔业技术推广体系,重点抓好市,县区推广站建设,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和推广新品种能力,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病害防治体系,重点建设市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,配备相应检测检验设备仪器,落实检测人员。

版权所有 商洛市水利局。未经授权禁制复制或镜像。

网站地图 丨 地址:商洛市北新街 134号 丨 邮编:726000 丨 网站标识码:6110000010 丨联系电话:0914-2389855

陕公网安备 61100202000055号 丨 ICP备案号: 陕ICP备2021006244号-1